《张俊江系列报道之七》

(三青之声)

《大沙坎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江系列报道之七》


为村谋出路,为民谋幸福


---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大沙坎村见闻


图文 刘会军


题记:为大沙坎村谋出路,为大沙坎村民谋幸福。

                  ---张俊江(大沙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刘会军(图1)


引子

2022年10月1日,河北涿州(三青之声)写作团一行十三人各自驱车赴大沙坎村,走访这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三太保”驾临大沙坎,十三双不同的眼睛审视这个对于他们还比较陌生的涿州农村。

他们是:原涿县县委副书记李振寅,原矿山局退休干部索文,原二康退休干部刘会军,原三义学校退休教师葛金曼,原涿州中学退休教师马洪文,原工商联主席李长青,原文体局退休干部赵炳涛,涿州中学在职老师姜水,恒昌集团在职干部高春喜,松林店在职老师张秀菊,保定物探一分校在职老师绳晓健以及涿州退休记者张三清。


刘会军(图2)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有着四十年记者生涯的“无冕之王”张三清。他和他搭建(三青之声)平台的张俊成很熟悉,通过张俊成认识了他的堂弟、大沙坎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俊江。通过走访,感到大沙坎的变化值得挖掘,借助10月1日国庆节放假期间,集合了(三青写作团)部分团员,走进大沙坎村参观考察,通过和村两委班子以及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座谈,对这个村庄,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

参观后,团长“指示”:不要等我的文章出来后大家再顺着写读后感了,每一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确定题材和角度,写出自己的文章。

刘会军(图3)


我今天是提前“悄悄地进村”的,从村西到村东,还顺便走访了几户群众,看到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根据座谈会上张俊江介绍情况中的一句话作为题目和题记,在参观考察的当日完成腹稿、次日完成本文。


一、临危受命

张俊江,属虎,1962年生人,现年60岁,文质彬彬,说话很有条理。是大沙坎村自1949年以来的第十一任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村建国以来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应该说,张俊江现在是该村名符其实的“一把手”。而这个“一把手”,实在说,是临危授命的。

刘会军(图4)


大沙坎,是涿州一个普通的农村,位于涿州城东北侧。说到过去的大沙坎,该村流传这样两句话:一是“大沙坎两头长,白薯面当主粮,鸡屁股眼子当银行,光棍汉排成行”。二是“相媳妇,借炕席,借家具,相媳妇过后还回去”。解放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村容村貌一直没有大的改观,人民群众的生活还没有得到有较大的改善。对比邻近的小沙坎村,人家有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的村支书李振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都是同等的条件,“大不如小”,大沙坎比不过人家小沙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区发展,小沙坎更靠近市区,小沙坎原老支书的侄子李荣在任期间,小沙坎发展得更快。大沙坎十年前也赶上了城市扩容,土地流转,村里也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实惠。过去穷怕了的大沙坎村干部,没能接受住物质利益带来的考验,打了败仗,受到了处理。村里的工作一度处于危难之际。

清凉寺办事处开始了对落后的大沙坎村的整治,通过走访和摸底,任命了已搬离村庄、在外发展的本村党员张俊江(当年50岁)回村担任大沙坎村党支部书记。

刘会军(图5)


张俊江临危受命,面对村里已拖欠了30万的电费,面对前任班子拖欠某饭店的一万多元的白条子,面对人心涣散脏乱不堪的村容村貌,开始了砥砺前行。

参观考察得知,张俊江的公司曾在“二康”搞过数项工程,在社会上发展的也很好(我的一位同事还曾担任过他公司的副手),张俊江本人通过学习也获得了很多资质和荣誉。在组织的召唤下,他毅然暂时放弃了自己的公司,全身心的投入到大沙坎村的工作中去,历经十年,基本改变了大沙坎的村容村貌,走出了一条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轨迹。


二、担当、奉献、吃亏

张俊江“回来了”,回村后的他以每年为村里办一件实事的动作,连续十年,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护和爱戴。

2013年,他个人投资,为村里修建了第一条路。说到修路,座谈会上,有村民说:过去我从城里“打的”回村,人家司机一听说是去大沙坎,不拉,说大沙坎的村子坑坑洼洼,没法进村,雨天就更没法说了。

刘会军(图6)


村子的主街竟然如此糟糕,张俊江下了狠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由他投资修建的村里主街变成了水泥路。后来,村里的几条路以及通往农田的路面硬化等相继完成。

于近期完成的村里党建文化示范街,西起村口大牌楼,东至焕然一新的村口影壁墙,村容村貌无不显示着这个新农村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如此状况,在涿州四百余个农村村庄中并不多见,真的很棒。

村民们说:这些年来,张俊江每天都在村委会,处理村里的一切事物,他的付出很多。

“当村干部要担当、奉献、吃亏”,这是张俊江说的,既是他当村干部十年的体会,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对比他的前任,他的“奉献、担当、吃亏”使他彰显了不忘初心,听到他介绍说的:我是先由上级党委任命的,后来通过民主选举,在当时村里38名党员选举时得票32票(得票率84.2%)后正式担任的,后来,还兼任了村委会主任。

刘会军(图7)


现在的大沙坎村现有党员61人,508户,1739人。村域面积2230亩,其中村庄面积430亩,耕地面积1800亩,现属于涿州城中村了,平安路和花田路两条大道的结合部,发展愿景极为美好。

张俊江的“担当、风险和吃亏”,换来的是大沙坎村的政清人和,民心舒畅,村容村貌改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上升。大沙坎村和小沙坎村相比,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今日的大沙坎支书张俊江正在走着当年的小沙坎支书李振富曾经走过的路子,乡村振兴大有希望。


三、每年办一件实事

在村委会举办的座谈会上,“两国四方”的二十余人(三青写作团、大沙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谈论的最多的话题是为村里办实事。

刘会军(图8)


2013年8月,张俊江上任后,说出了一句很重的话“每年为村里办一件实事”。这话说出去了,也做到了。

座谈会上,村名代表们历数了这十年为村里办的实事。

修路、建牌楼、煤改气、路灯、低压改造、拓展村中大街、整治村里环境、新建文化广场、修建农田机耕路、兴建党建文化示范街等等,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通过这些年为村里办的实事,让村民们的幸福感上升。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张俊江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

举几个例子吧:

“侵街占道”得以整治,村里的街道变宽了。太阳能路灯安上了,夜里出门亮堂了。

村里拖欠电费问题解决了,变压器和增容使得村里一片生机。

很多过去绕着村走的“上班族”们,愿意骑车路过该村的平坦硬化的机耕道,欣赏路两边的乡村美景。

在没有“打的”的车不愿再到村里的情况了,人们的出行更为便捷了。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股民们开始有分红有收入了。

(大沙坎股民:是依照国家政策,本村户口,常住村民,不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有原始分配的责任田等条件。股民一定是村民,村民不一定是股民。)

集体经济尤其是土地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暗箱操作和损害集体利益的事儿不见了。

在村支书的影响下,一些先富起来的村民开始了对村里公益事业的投资。

刘会军(图9)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里的一把手即支部书记的作用很重要。

张俊江,以大沙坎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身份撑起了大沙坎的一片天,以自己模范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作为涿州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张俊江不辱使命,坚持十年抓乡村建设,干得很好,干的很棒。


四、党员带头

座谈会后,有个照相合影的环节,几位老同学不期而遇。大沙坎村与会发言的一位女党员代表认出了她五十年前的涿州中学的同窗,当年的兼任广播员的学生马洪文和她曾是某连某排,随即的赵炳涛、张三清等皆是当年“文革”复课后的初中同学。其实,我本人也是当年复课的第一批初中生,后来到高中就叫几年级几班了。“某连某排”这个部队军事化的编制曾是一段历史的符号,现在的年轻人们不可能理喻和知道的了。我注意到,当年大沙坎村搞“煤改气”工程的时候,开局很艰难,群众不理解,是这位女共产党员在村里第一个带头安装。现如今,村里基本实现了“煤改气”,当年的“落后村”大沙坎村也成为了涿州地域内首批完成任务的村庄。

刘会军(图10)


党员带头,表现在农村工作的很多方面。在大沙坎村,没有张俊江支书投资百万修建街道的壮举,就没有村里“先富”的一部分人,投资兴建村里一万多平米的农田机耕路路面的义举,党员带了头,群众有劲头。

大沙坎村这十年有变化,有大变化,重要的的一条经验是党员带头,这方面,希望有人能够深挖一下,整理出更多的文字。


五、整治农田

农村的重要一环是农田,农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承包以后,农田的情况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刘会军(图11)


有的地块耕种的好,有的地块耕种的不好,甚至撂荒。因为条条块块和小作坊式的实际经营,道路极为不畅,影响行走和收割庄稼,原有的机耕路有的被侵占,有的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

大沙坎村对农田采取了集体整治修缮,对通往农田的道路实施了硬化。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工作中也遇到了抵触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民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不愿意把通过自己多占的集体土地吐出来。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我理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田。农田尤其是平原地区的农田,小片的切割不利于机械化和集约化,不利于种植和收割,也不宜大面积管理和提高产量。整治农田是一项很复杂很具体的工作。

大沙坎村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有自己的思路和做法,做得很好,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推广。期待这个领域的部门和专家做出调查研究。这方面,不再赘述。


六、发展集体经济

农村要发展,集体经济要跟上。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振兴乡村就是一句空话。

根据大沙坎村的治理,张俊江走了几步棋。

一是不忘初心讲党性,二是带着情感做工作,三是根据实际做实事。第四就是依法办事,恢复和壮大集体经济。

在壮大和发展集体经济中,运用高科技的卫星定位,精准的测量出所辖土地的数据。再根据集体和农户、和租地租房者的各类协议合同,重新排查核定新的文本,确定集体经济不受影响,此举,不仅完善了合作,还减少了过去的暗箱操作和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为集体经济挽回了不菲的收益。

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城中村的大沙坎,比不上小沙坎村和涿州东关、南关、北关等有优势,但土地资源目前是涿州城区周边最有优势的,两千亩土地资源足令人羡慕不已,未来具有很大的潜质。

刘会军(图12)大沙坎村的集体经济扩大后,政务公开,收支透明,煤改气的补贴,村里股民们的分红,村里100盏太阳能灯的使用,逢年过节为村民们发放福利等惠民举措,使得昔日的落后村旧貌变新颜。

顺理成章在大沙坎村出现的党建文化示范街,是涿州农村的一个靓点。在庆祝建国73周年和喜迎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即将召开前夕的日子,漫步大沙坎村,有着特别的感受和感悟。


七、旧貌换新颜

大沙坎村,过去我曾来过,是骑着自行车走过,道路很难走。也曾骑着摩托车走过,很颠簸。

此次再到大沙坎村,一句话概括是:旧貌变新颜。潺潺流水和莺歌燕舞没看到,村中的铁艺大牌楼、影壁墙和多个宣传栏以及内容以及村容村貌,让人赏心悦目,美丽乡村初见端倪。看到村民们脸上的自信和笑脸,更觉得该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刘会军(图13)


十年前破烂不堪的村东头影壁墙以及的高达两米的垃圾堆不见了,取代的是精美的壁画和健身文化小广场。

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村内大街实现了拓宽和水泥路面的平整以及太阳能路灯。

村里的民居有了很大的改善,楼房多起来了。

其实,大沙坎村的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更知情,走访任何一户村民,他们口中谈到的村庄变化更会令人信服。


八、任重道远

大沙坎村还在不断发展中,目前看,是涿州城区附近最具发展潜力的村庄。张俊江和他的团队,任重道远。

三清写作团的团长张三清,是一位涿州通,他六十六年以来,从未离开过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对于大沙坎村,他凭着职业敏感有着极为“另路”的判断:大沙坎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未来将会更加美好。大沙坎村的土地资源,是涿州城区边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平安大道链接北环的花田路后,这里交通便利,是投资的沃土......

刘会军(图14)

我曾看过涿州城区发展规划示意图和模型,城区向北拓展靠近拒马河、向东靠近京港澳高速,规划气势恢宏,各个大项目陆续落户其中,发展前景蔚为壮观。而大沙坎村,这些年先后有几块土地共计400多亩陆续流转,建成的高楼大厦已与村庄连成一片,人在高楼上北望可以看见北京城里的灯火。京津冀一体化,在这里已不是说法,而是实实在在的连在了一起

随着北京城的新的发展规划,这里将是接收出京单位和人员的较为方便的地方。顺便提及,大沙坎村离京港澳高速河北检查站“一喊之地”,也就是说:是喊一嗓子就能听到的距离......


尾声

当写完本文第八个小标题最后一个段落后,电脑显示已达到5000字了。昨天我的一句“我明天晚上交卷,要写五千字”的话兑现了。

感谢张三清,让我又一次感受了农村,这次大沙坎村之行,让原本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又一次梦想成真。

写作团这次去了十三人,我这篇文字算作是抛砖引玉了。这也算作是今年以来“跟着蜜蜂找花朵”一书的又一“作业”完成。

刘会军(图15)


《今日头条》涿州三青之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