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二中文章社会反响报道之十九》
(周子晴读后感)
题记:
十年前,二中在我的眼里,还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现在,二中,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甜美的秘密。
对于二中,我只是它万千学子中的一个;而对于我,二中,是我成长开始的地方。
2015年,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学校,离开家庭开始人生中第一段住宿生活。当一个人24小时都处在一个环境和同一群人交往的时候,她总会慢慢爱上这个地方。这一次,我就以一个“爱”字,慢慢谈起记忆中所有的甜。
高中学的第一篇古文是《氓》,这首诗我至今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一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高中的第一课,老师就在教我们,女孩子不要把大好的青春浪费在爱上。但是很遗憾,我还是没能听取老师的教诲,我还是不顾老师的教导和学校的规定,在二中,遇到了我人生中第一个“他”。高中时代的爱情,最勇敢也最懦弱,最没有结果却又最让人怀恋。似乎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注意到我的,也不知道他为何喜欢我,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就只是课间里,他路过我座位时,给我讲解的一道化学题;是在我们换桌时,他偷偷帮我搬走桌子,只剩下一个轻巧的凳子让我拿;是在他发现我迟到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打开的教室后门,让我免于楼下罚站的经历。只是后来文理分班的时候,我凭着一腔孤勇,毅然决然地报了文。就像我的伙伴调侃,有的人就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勇气,历史不好地理不会政治看着就挺凑合,她还偏学文。
我曾以为,选了文科后,我会和那个“他”江湖永别,殊不知,即便我们两个分在了两个年级组长的班,也还是有很多的机会“超常交往”,他还是总能从人群中一把揪住我的辫子,我也总能在人群中一下感觉到他。只是无奈,他凭借一米九的身高,总能紧步追上腿短的我,然后再一把揪住我的辫子。但是,和“他”的一切,都不过是高中甜蜜生活的一小部分。
来到文科班之后,我并不是一个出彩的“好学生”,也没有什么值得老师夸赞的事迹。但是令我难忘而感动的是,进入文科班的第一天,班主任周迎春老师要我做学习委员。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本是天经地义的,而我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拒绝了老师的安排。当然,周老师也没有不高兴,反而还安慰我“没什么,不想当就不当,老师不强迫你。”那天晚自习,由于刚分班,新同学还不太熟悉,总会有很多之前的同学“串班”,周老师发现了,只是温柔地提醒我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好朋友是不会因为分班而疏远了的,对吗?”。在我的印象里,没有几个老师能像这样引导我去认识事物,一句温柔的“对吗”,看似是结束,却能引导人思考很多。这样的“对吗”,我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但,我现在最怀念的却是这一句对吗,只可惜,下一次听到,是不知道在多远的将来了。
周老师曾经说过,我不喜欢讲台,我喜欢你们,所以我在讲台上待不住,我一定要在你们中间才能讲课。我不知道我要有多幸运,才能成为一名被老师喜欢的孩子,但是我知道,做一名老师喜欢的孩子,很幸福。你甚至不用很努力,也不用很优秀,因为老师总能看见你。
来到二中,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在二中的日子过得飞快,仿佛一下子就到了高考。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对于“高考”是什么感受,甚至我还曾想过逃避。不过,最终也只是想想,其实在二中的甜和爱有很多,有前文提到的“他”,有不知道多爱我的周老师,还有两颗糖。
陶行知校长曾经用四颗糖给王友上了生动的一课,而我又是何其幸运,能在有生之年上这样一堂课:高考前的一天,周老师背了一个包来教室,里面全是阿尔卑斯的糖。这是老师特意从网上为我们定制的,每人两块。糖的包装上面写着“就福你”“考必过”。或许很多人看来这是很土味的祝福与告别,但是在我看来,这胜过千言万语。我曾经不止一次在网上刷到那些在高考前夕对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的老师,但我从不曾为此感动,即便当我真正来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我也没有很感动于这样的言论,反而是这两颗糖,不仅让我感动良久,还让我回味无穷。我曾有幸向周老师和刘国安老师讲述过这两颗糖的带给我的感动,在这里,我却讲了一遍,既是因为怀念,也是因为遗憾。这两颗糖,一向嗜甜如命的我一直舍不得吃,直到现在,两颗糖还躺在我的床头柜上,我依旧舍不得吃,或者说,我已经不敢吃了。
高中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我也走进了大学,马上也将走入社会了。此时此刻,我依然最怀念我的高中,最怀念那一段别人看来“苦不堪言”的日子,也比任何人更关注每一年的高考。每年高考,我都会发一条为高考加油的朋友圈,去年也是一样,尤其是在看了二中公众号的文章后,心中对于高考的感觉更深刻了。那时,刘国安老师也曾邀请我为二中写过一篇文章,即便学习忙碌,即便那天忙到飞起,我也没有谢绝,哪怕挤出吃晚饭的时间,也要反复斟酌,写下一篇似乎还看得过去的文章。因为我想不出任何理由拒绝。
最近读了张三清老师的文章,仿佛又一次走进了校园。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回不去的。我曾经婉言谢绝为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只因为这是一份独属于我的美好和甜蜜,也是因为,相比于二中,我更应该属于未来。但耐不住再三邀请,终于还是动笔写下了这篇文章,行文至此,十三点十四分,或是缘分,或是巧合,或是命运许我这一份美好记忆的又一分甜。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我曾戏言,自己和二有缘,不然又怎会在三年级分班时分到二班,一直到小学毕业,初中分班仍然是二班,直到毕业。高中我又自己选择了二中,文理分班后,我依旧在二班。终于,走入大学。我来到了新闻学1班,然而进了一班,却又无比怀念二班,思来想去,我哪是和二有缘,分明是对二专一。
高中的日子很辛苦,也很甜,既是懵懂无知的爱情的甜,也是情同朋友的师生友谊的甜;既是惜时如金不甘落后的甜,也是为梦奋斗无怨无悔的甜。我要说一句感恩,既感恩上天对我的眷顾,给予我在二中的一切遇见;也感恩班主任周老师和年级主任刘老师以及王老师的“网开一面”,我知道,他们早知晓我和“他”的事情,不过一直没有打破我俩的幻想罢了。既然说到这了,也感恩他一下吧,感恩他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代,给我一次“恋爱”的体验,感恩这一场什么礼物都没收到,什么礼物都没送出的恋爱,为我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一份甜蜜和回忆,也感恩“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失望与落寞,最终没有发生在这份最勇敢也最懦弱的爱情中。
这是一篇与原文没什么关联的读后感,或许本身不是一篇读后感,而是一篇洋洋洒洒不知所云的情书,这份情书,既是写给他,也是写给二中的时光,更是写给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时代,写给曾经努力过也爱过的自己。即便我知道,这篇文章的读者不会是他,不会是二中,更不会是哪个老师,但还请您不要在意这些文字,这只是一个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眷恋,在这个依旧认为万事万物皆为真实的年龄里,因为一个叫做爱和回忆的东西,做出的一场疯狂举动。也千万不要因为浪费了您的时间而抱怨,毕竟年轻,总归是不成熟的,就当是我自编自导演了一出戏,帮您回忆那些甜美的日子吧。
作者简介:周子晴、女、1999年出生,大学本科,英语六级。2022年七月大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