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读后感(十六)
栏目:文学 发布时间:2022-05-03点击量:
《涿州二中文章社会反响报道之十五》(李长青读后感)崇德尚贤行忠义——读三清二中札记有感作者 李长青《从“二变一”引发的启示与思考》,是涿州资深记者张三清撰写的一篇写实性的札记散文。文章通过2020年涿州二中高考成绩一跃超过涿州一中而引发作者无限的思考

《涿州二中文章社会反响报道之十五》

(李长青读后感)


崇德尚贤行忠义

——读三清二中札记有感

作者 李长青

《从“二变一”引发的启示与思考》,是涿州资深记者张三清撰写的一篇写实性的札记散文。文章通过2020年涿州二中高考成绩一跃超过涿州一中而引发作者无限的思考,抒发了作者对二中的校园文化、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高度评价。作为曾经的二中学子,作为曾经的张三清的同事,我一向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一直拜读张三清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为此写些文字。如若其然,下述文字权当是读札记而札记也。

三清文章这样定位二中——

二中校园文化的主题是:“打造忠义校园、传承二中精神、实现光荣梦想”。

二中的精神是:“质朴谦逊、自强不息、敢于担当、勇于成就”。

二中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个性、博采众长、全面发展”。

二中的办学目标是:“把学校办成文科特色突出、文艺体兼备的优秀教育品质、办成师生成长的摇篮。

二中的育人目标是:“忠义报国、孝义报家、具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一代新人。”

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统称为二中的校园文化。几十年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但是,这种文化传承在二中始终没有改变。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五》

涿州二中是我1974年初至1975年底就读高中时的母校,当年名曰房树中学。记忆中当时的李家和老师说:所谓房树中学就是有房有树。是的,当年教室与操场之间有一排低矮陈旧、坐南朝北的小房子为教师宿舍,旁边有一棵大柳树。而今近半个世纪过往,小房子早已荡然无存,唯有大柳树依然繁茂,俨然成为学校文化传承的象征。

遥想当年,我与二中校柳共芳华。尽管当时尚属“文革”后期,教育依然显现着时代的印记。但是房树中学却独树一帜,逐步恢复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学生以学习为重,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的风尚。老校长王德顺先生朴实的像个农民,他提出:教师要教得清楚,学生要学得明白。学校云聚着一批大师级的老师,他们在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下努力工作,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五》

我上高中那年,涿州是划片入学的,我所在的南皋店社中被划在房树中学。通过考试,我以十分突出的成绩进入高中。很幸运能在房树中学读高中,尽管只有两年,但是确为我人生注入了丰厚的知识储备。这两年,在课堂学习不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学习了世界史、中国史,了解了涿州历史文化;通读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基本学会了格律诗词和辞赋的鉴赏与创作……这些无疑为我日后的考学和工作出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五》

张三清在二中札记中所谓“二变一”,我以为一和二只是个数字区分,没有大小优劣之别。任何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如何变化往往取决于主体所持的理念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这应该是张三清撰写这篇万言札记所持的立意所在。

二中的文化传承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学校管理层的阶梯赓续。正如三清文章里列举的,历任校长基本上都是学在二中、教在二中、提拔在二中,最终走上更高层次的教育管理岗位。其次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性、稳定性。多数人把教师视为终身职业,把二中做为一生的家,以平和的心态,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三是学生把人生理想全部融入于平时的学习中,扎扎实实,埋头苦读,“出水方看两腿泥”。当你走进二中的校史馆参观,当你读过张三清的文章,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从二中读过书的人,会鲜明地感觉到二中几十年间一直恪守的这种高调办学、低调做人的校园风格。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五》

读着三清的文章,回望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追寻母校传承赓续的办学理念,去年春和景明之际,我们忠义文化协会一行人走进涿州二中。所见所闻所感,令我心潮澎拜……当时我即兴填词一首,这里复制权当此文结语。

念奴娇 楼桑春色怀忠义

范阳忠义,督亢地、多少英豪弥远。千古桃花依旧粲,剑影刀光暗淡。蜀帝侠肝,双侯义胆,霸业鸿图展。楼桑春色,杏坛娇艳经典。

六十五载名园,惟颐神柳圣,茂繁群彦。崇德尚贤明壮志,无数英才遂愿。遥想当年,我情如柳,几度韶华艳。故园重聚,浓浓忠义盈满。

【跋】辛丑二月,春早桃发。楼桑古道,督亢腹地。弘扬忠义文化,走进二中校园。观校史、话忠义;忆母校、怀韶华。颐神圣柳繁茂依旧,忠义情深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成经典,辈辈英才谱华章。春梦晨起,昨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欣然命笔填词,以抒脉脉情怀。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五》

       本文作者李长青(右一)与张三清合影


《作者简介》:李长青: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辞赋家联合会常务理事、涿州市作家协会顾问、涿州市乒乓球协会顾问、涿州作协顾问、涿州乒协顾文、涿州三国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涿州忠义文化联谊会筹备组副主任,曾任涿州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电视台长、文体局党组书记、工商联合会主席、涿州市政协常委;涿州著名诗人,其多部诗词作品被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