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英读后感(十一)
栏目:文学 发布时间:2022-04-28点击量:
《涿州二中文章社会反响报道之十》(杨俊英读后感)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品读三清文章有感作者 杨俊英读了张三清采写的散文《从“二变一”引发的启示与思考》,也引发了我地探究。二中给我的印象是闷头做事,从校长张宝利到现在的闫洪玉,这个印象一直留存至

《涿州二中文章社会反响报道之十》

(杨俊英读后感)


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品读三清文章有感

作者 杨俊英


读了张三清采写的散文《从“二变一”引发的启示与思考》,也引发了我地探究。

二中给我的印象是闷头做事,从校长张宝利到现在的闫洪玉,这个印象一直留存至今。

最早认识二中是从认识校长张宝利开始的,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给二中做了个专题片《托起明天的太阳》,那个专题片从采访、撰写脚本到拍摄制作完成,前前后后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对二中的办学理念以及师资队伍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二中,也不全是“二”,个别学科在全保定的评比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无论是人们的思维惯式还是社会资源的倾斜乃至于生源被掐尖等现象,二中似乎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眼中的“二”了,这种格局终于在2020年被打破。

张三清在文中写到:“2020年高考,涿州二中在做了千年老二以后,终于放了卫星。全校1000多名考生,共有11人考过了600分。理科全市第一出自二中,考取了672分;文科全市第一出自二中,考取了614分。同时还有8名同学考取了涿州前十名。”面对这些数字,相信很多人都和我的感觉一样,这些成绩的取得,绝不是一蹴而就,因为学校不是工厂,教育不是生产线,加个班就能将产品的数字提上去,而是百年大计,是几代人安于寂寞、默默奉献、潜心传承和培植的结果!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


好学校不是靠序号创出来的,北京最好的中学不是一中而是四中。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学校?这个答案就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精良的师资队伍、扎实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校园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二中拥有精良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改善师资结构,近几年学校大量引进名牌师范大学毕业生。为提升教师素质,狠抓师德师风,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全身心扑在教学上,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或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谈心,或进行个别辅导。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二中的教学改革得以有序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扎实的教学模式。学校推行二三六教学模式,深入提高课堂效率,由教师主讲到教师主导,学生发挥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抓住教育教学工作中“教”与“学”两个环节集中突破,成效显著。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拜师活动,师徒“手拉手”共同进步。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及汇报课,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有效提升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化成长。学校实行“校级干部承包年级制度”,校领导坚持深入一线听课,加强对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多措并举之下,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教学服务的有力保证。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


良好的校园文化。从张三清的文中我看到,二中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他们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个性、博采众长、全面发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凝聚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积淀和期待,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起作用。学校,不可能有百年不变的校长,却可以有千年传承的校园文化。一所学校,最美的风景永远是在课堂上,在老师和学生们身上!

二中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精神就是传承,管理者的传承,教师间的传承,加之几代二中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骄人的成绩。据统计,学校有20余名教师获得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优秀班主任、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河北省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河北省中小学生汉字大比拼竞赛活动优秀辅导教师、河北省优秀军事教员等荣誉称号,先后培养了王云飞等16名保定市和涿州高考第一名的学子。


《涿州二中系列报道之十》

涿州二中校长闫宏玉


“质朴谦逊、自强不息、敢于担当、勇于成就。”这是二中写在墙上的精神,也是多年来我心目中的二中精神,二中找准了自己的精神定位,这是一种能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

教育是个过程,没有几代人的努力、积累和传承,就不会有今天二中的厚积薄发!

期盼二中越走越好,期盼我们涿州的教育有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