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坤系列报道之二十三》
(反馈篇)
“一屋两炕”话瞿坤
——读《采访瞿坤、感悟“如何做事、怎样做人”》抒怀
作者 阮亚玲
这个题目土得有点儿掉渣儿!这是引用张三清老师《采访瞿坤感悟“如何做事怎样做人”》的原句。此句即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瞿坤的人格魅力所在。
一.素材多且琐碎,如同铺了一屋两炕。
三清老师做了四十多年记者,称他涿州文坛巨匠也不为过。他的文章看不到磅礴的气势,也读不到华丽的词藻,仅用多而散乱零星的小故事,小情节,小片段,拉家常一般为人们展现出一位纯朴善良,正直能干,热情开朗的农民企业家形象。
十六岁的瞿坤子承父业,锛凿斧锯,墨盒卷尺,练就了他点墨方圆的双手,他要雕希望之花,筑理想之城!
量体裁衣,训练的是设计感。千针万线,练就了他的心质和毅力。小小裁缝用一刀一剪,一针一线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和前途。
跑运输开拓了瞿坤的视野,增强了他的胆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瞿坤锤练得有些底蕴了,再加上手中有了些积蓄,他有些不安稳了,想做更大的事业,赚更多的钱。经过多次坎坷,数次碰壁最终走上了门窗厂这条大路。
三清老师讲着这些故事,如同絮絮叨叨的老母亲数家珍,念叨着儿子的一切,把疼爱和希望,失意时的心酸,成功后的喜悦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说三清老师是护崽的老母鸡不过份吧!
二. 土得掉渣的话,装得一屋两炕。
摘抄了三清老师几段话:
“说良心的,一位企业老板,整天在家里招一屋子两炕的,又吃又喝又跳又唱,花钱倒是小事,那么乱、那么闹腾搁谁家也受不了。”
“写文章就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就应是“文似看山不喜平。”
“棒子瓤能吃吗?很多人都认为它不能吃,但饿急了也得吃。别人吃过没吃过我不得而知,反正我知道,我吃了棒子瓤磨的粉掺在棒子面里做熟的饼子窝头后,就是拉不出屎来。”
“在乡间农村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裱画匠的儿子会糊顶棚之说。”
“我们人生在这个社会,干什么工作,都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女怕嫁错了郎,男怕选错了行。致富路上千万条,大路不好走小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土得掉渣儿的话其实就是民间常用语。它顺乎人理,接近自然。尤其社会底层老百姓最爱听。三清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语句,仿佛为食品加入了添加剂,让文章更加有滋有味儿,增添了文章的活力和趣味性!也更好地表现出主人公农民企业家的特点。
三、文中描写的瞿坤,每天都招得一屋两坑。
瞿坤好客可是出了名。我和他认识时间虽然不长,见面次数也有限,但不管在什么场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听到洪钟般热情的声音“热烈欢迎到我那去唱歌儿!”我们去过瞿坤家几次,丰盛的饭菜,琳琅满目的零食,专用的音响设备,主人的热情好客,即使在冬日你也会被温暖得鲜花盛开!
每每听着瞿坤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会想,这首歌的歌词不就是瞿坤人生的真实写照吗,人生之歌有激昂豪迈,也有错词跑调,刻苦练习基本功,努力修正自己的发声,成为一名好歌手为时不会远的!
张三清老师组织材料的特点,以及土得掉渣儿的语言风格,是这篇文章亮点。
《作者简介》:阮亚玲、女、退休教师,喜欢唱歌、剪纸。
《编辑点评》:这篇书评虽然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论述准确,叙述得体,字斟句酌,入情入理,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说作者在行文时通读了原文,下了一定功夫。点赞!(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