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坤系列报道之十八》
(反馈篇)
瞿坤用四个“三”为人处世
——读《采访瞿坤:感悟“如何做事、怎样做人”》杂谈
作者 索文
三清老弟的散文《采访瞿坤:感悟“如何做事、怎样做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活脱脱真实农民企业家的形象、一个呼之欲出行业带头人的大气和高风亮节。三清笔下的华坤门窗厂老总瞿坤是一个平易近人,出类拔萃,心胸坦荡的西乡汉子,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的时代怒潮儿。文章中没有对一般暴发户高大全式的夸赞,而是详细的、全面的介绍了一个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优秀农民企业家。从瞿坤还是毛头小伙子学木匠开始一直写到今天造福乡里、人皆称颂的企业带头人。他没有刻意赞扬,也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叙说他的业绩,而是白描直述跟着瞿坤所走过的路,书写瞿坤一步一个脚印的创业史。整篇文章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瞿坤的四个“三”,前两个“三”是客观的、被动的、不平凡的成长之路;后两个三是主动地、自我约束的规则。从这四个“三”中折射出来的是瞿坤追求理想、追求目标、追求幸福的艰辛之路和农民企业家的创造力、凝聚力及亲和力。
第一个“三”是瞿坤从木匠到改行学裁缝、又到改行开手扶搞运输。这三个阶段是瞿坤成才路上的艰辛探索、寻找机遇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辛酸和泪水。俗话讲“人挪活,树挪死”“老天爷不饿死瞎眼的鸟儿”,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可能您会说“这不是三心二意吗”?否。我认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全是贬意,只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只有敢于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思想境界更宽阔,才能抢先一步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所以瞿坤的“吃一、望二、眼观三”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味地反对这个道理,那他一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君子”。诚然,有的人一辈子可能从事某一个行业,并且干得很出色;也有的人一辈子安常处顺,但命运对人不都是公平的。正像三清老弟在散文中说的那样“我们人生在这个社会,干什么工作都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致富路上千万条,大路不好走小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个人认为,瞿坤的几个不同行业的选择,不是他见异思迁、喜新忘旧,而是人们正常的递进式的探索,符合人们择业的普遍规律。试想一下,瞿坤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从业经历,那么搞企业的艰辛、社会的人情冷暖、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他又能知道多少呢?从手艺人木匠必备的识图、设计、吊线等基本知识到指挥年产值数百万的优秀企业,并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若不具备多方面的经历、牢固的行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二个“三”是瞿坤的三次合作被骗。第一次是与人合作购买收割机被人家抛弃了,据说瞿坤为此事肺都快给气炸了。第二次是与人合作烧大灰,结果落了个不了了之。第三次是与人合作搞砂石料加工,结果自己出的点子被人悄无声息的剽窃了,他当了别人不花钱的点子师。三次想与人合作不是被抛弃,就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我认为,三清老弟在写瞿坤创业的整篇文章中,这三次被玩耍的经历写得有声有色,可以说是妙笔生花,一般人写名人都是宣扬出色的一面,很少写被宣传对象的短板。而三清与瞿坤就是与人不同,一个是有短不怕揭,有过失不怕爆;一个是敢于掀“家丑”、亮恶心事。这也正是我对这篇散文刮目相看的原因。我觉得,正是瞿坤这“三次被骗”“被玩儿”,才是瞿坤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才有了今天明辨是非、果敢善断、砥砺前行的成熟的优秀农民企业家瞿坤。
从另一个角度看,被骗的过程是一个长知识、促成熟的过程。人要不栽几个跟头,哪知锅是铁打的;不吃几次亏,就不知世上人心叵测,社会的世态炎凉。更难能可贵的是瞿坤能够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不自暴自弃、不破罐子破摔,不放弃自己的初心和理想,不回避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他没有气馁,从失败的阴影中坚强的站起来,正如三清评价的那样“瞿坤三度想和别人合作办企业都成了泡影,并没有泯灭他发家致富的梦想”。也正像他自述的那样“从三次合作失败当中,我悟出来一个道理:越过坎坷是坦途;黑暗过后是黎明”。
第三个“三”是:一、为人处世要学会找自己的毛病或缺点;二、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三、要提高自己把握自己的掌控能力。这三个“三”可以说是瞿坤的做事准则,也可以认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位置正确定位以及与人交往的态度。如果没有二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瞿坤就不可能在数次合作失败中解脱出来;如果不调整心态,瞿坤就有可能与合作破裂者反目为仇,老子不相往来。有了这三条约束、把控自己,也就克服了人们固有的狭隘偏见心理,也就有了“买卖不成仁义在”的宽广胸怀。正是在不断提高把握自己的掌控能力的准则引导下,使瞿坤增加了对社会政策、对市场预测、对行业发展动向地准确判断,极大的增强了行业竞争力,也使企业充满了活力,即服务了千家万户,也让自己挣得个钵满盆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个“三”是“三不要”:一、对身体没好处的事不做;二、有损于自己形象的事不做;三、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做。还有一条他没告诉我们,损人利己的事他更不会去做。这三个“不要”映衬出瞿坤在社会实践中和谐的、合理的、充满正能量的人际关系。瞿坤的日常生活是开放型的,召“一屋两炕”(或一屋三炕)的人来家里聚会做客、唱歌、侃大山,有如战国孟尝君、信陵君,唐时岐王的王宫府邸热闹非凡场景再现。在瞿坤家的室内屋外,不论是上级领导、社会名流还是乡里乡亲、亲朋好友、企业职工,他都热情招待,从不厌烦。在他眼中人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界。他深知一个道理,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先要怎么对待别人。瞿坤将“舍得”两个字理解得很透彻,也很灵活。实际上,人人都有需要得到别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注意到别人地需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助他人一臂之力,自己也必将得到温暖的回报和真诚。在瞿坤的周围,不论是乡里乡亲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还是企业职工生活冷暖。大病小情,瞿坤总是有求必应,主动去帮助别人。不论是前几年的西乡水患,还是近年的新冠疫情,瞿坤都第一时间奉献了自己的爱心,用实际行动回馈了社会、回报了家乡。同时也用龙影鞭声、欢歌笑语给家庭带来了和谐、幸福与欢乐。
从瞿坤的四个“三”我们看出了瞿坤的为人做事优秀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说他优秀品质一是他从不干损人不利己的事;二是他从不做违法违规以及民间约定俗成的不能干的事;三是他生活态度端正,对人对事与人为善;凭着他为人做事优秀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造就了他心胸豁达、视野高远、敢为人先的创业、执业、守业的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正是他良好的生活态度才产生了招人待见的强大亲和力与企业强大的凝聚力。亦即这些亲和力的正能量气场,才导致有了“一屋两炕三炕”,高朋满座的瞿宅。
我们相信瞿坤老板的明天会更好。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略有改动),很适合对瞿坤的评价:
想做一个无愧无悔的人,严守做人的底线最当紧。
有出息了,你没忘曾帮你渡过难关的人;
有温暖了,你没忘曾经给你加温的人;
名成功就了,你没忘曾经支持你的人;
过了河了,你没忘曾经给你搭桥的人;
富有了。你没忘世上还有吃不饱的人;
被人待见了,你没有忘记做人的根本;
人生就像一个刻度计,都有定量,你今天付出了,明天终究还会回来。
《作者简介》:索文,五十年代出生在双塔办事处东关社区,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矿山局工作,正处级干部。退休前任矿山局塑料厂厂长。
《三清寄语》:在索文大哥的读后感里他引用的这些经典我也喜欢。索文大哥做到了,瞿坤做到了,我也会努力做到。我要把这几句话当成座右铭,永远铭记。
想做一个无愧无悔的人,严守做人的底线最当紧。
有出息了,你没忘曾帮你渡过难关的人;
有温暖了,你没忘曾经给你加温的人;
名成功就了,你没忘曾经支持你的人;
过了河了,你没忘曾经给你搭桥的人;
富有了。你没忘世上还有吃不饱的人;
被人待见了,你没有忘记做人的根本;
人生就像一个刻度计,都有定量,你今天付出了,明天终究还会回来。
编辑:姜水 黄建平
实习编辑:周子晴
总编辑:张三清
副总编辑:姜水 黄建平 张秀菊
编委:甄丽娟 张俊成 赵炳涛
2022年2月27日(2948字)